更多>>
当前位置 > 新闻咨询行业观点
从bbs到微信群,你的社交网络史暴露年龄吗?

每个人都有一段和社交网络相关的故事,响马的故事听起来有点久远了。


“你认为西祠胡同对中国互联网的意义是什么?”南宁网站建设


“意义这个词好大。作为一家1998年成立的网站,现在还活着,总会有点意义吧。这个我说不清,留给别人说吧。”不愿面谈、也拒绝接受电话采访,45岁的响马(刘琥)在一份给《第一财经周刊》的书面回复中,对于西祠胡同的评价听起来置身事外。


响马是中国最早的BBS社区——西祠胡同的创始人。那是他在大学做教师时,业余开发的一款产品。1998年,BBS或者叫论坛,是那个年代最时髦的社交产品。


80后孙琦的经历或许可以为BBS的意义做些注脚。


在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Tom论坛和新浪论坛上,孙琦觉得第一次“有了一个介质认识到不是方圆几里内的人”。


“我小时候交朋友,要么是隔壁学校,最时髦的办法是交笔友。”孙琦对《第一财经周刊》回忆说,自己1996年刚上初中那会,同学中间“会攀比谁交了几个笔友,希望有更多和你有共同爱好的人去交流”。孙琦意识到,互联网打破了物理地点的界限,而她自己则成了一个“网瘾少年”,会偷跑到网吧泡聊天室,为了让别人产生兴趣,还给自己起了“水天一色”“碧雪晴天”一类自认为炫酷的网名。孙琦后来进入这个行业,她现在的身份是图片社交应用nice的合伙人。


1998年,也是张树新从瀛海威辞职的年份。


谈到中国民用互联网,瀛海威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个由张树新在1995年创办的公司切实推进了中国网络基础建设的进程。当时,她在中关村南大街竖起著名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指向的位置就是瀛海威科教馆,一个供普通人体验网络的地方,那个时候,网络可能比魔法更神奇。


张树新有个宏大的商业设想:让人们在虚拟的瀛海威时空里,满足各种现实需求。她设置了“论坛”“游戏城”“新闻夜总汇”等栏目。这距离新浪网前身的诞生还早一年时间,但瀛海威最终却失败了,原因被归为“过于超前”。张树新说当年的创业“不过是中国互联网的垫脚石”。


回头来看,这是个朴素的设想。就在西祠胡同日渐衰落,响马和孙琦开始习惯了微信上的沟通,“瀛海威时空”变成了现实。与此同时,中国社交网络也完成了自身的变迁。


2016年9月19日,网易宣布网易论坛将在10月19日停止服务。创立于1999年的网易论坛,曾是门户影响力最大的论坛。在公告中,网易称将为用户提供“回忆打包珍藏”服务,一键打包下载每个用户的个人文章资料和历史珍藏。传统BBS时代宣告结束。


几乎和瀛海威同期创立的BBS,可算作中国社交网络的真正起点。1996年,学名为电子布告栏系统的BBS在中国很快红起来。这个除电子邮件外历史最悠久的网络社交形态率先在校园里活跃。那是中国社交网络的纯真年代。


很多人把青春记忆留在了这里。1995年上线运营的水木清华是高校BBS的代表,由于用户大多同在一个校园,对一些共同话题感兴趣,它更像是把线下的社交关系搬到了线上。此外,被称作中国惠多网络(CFido)的业余网络系统,它由很多个人BBS通过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组合而成,具备极客精神,日后颠覆中国互联网的新一代企业家正从中孕育。



24岁的马化腾当时是深圳Ponysoft BBS的站长,求伯君时任珠海西线BBS站长,此外还有丁磊、雷军、华军、高春辉……这些在过去二十年主导中国互联网发展史的人物,都曾是惠多网上的活跃分子。


雷锋网创始人林军曾提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其他人都在享受在社交BBS上结识朋友之时,马化腾却“喜欢很安静地坐在那听站友讲上站有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改进”。


1999年,马化腾在深圳推出QQ,此前一年,响马的西祠胡同诞生于南京。加之天涯社区,改版上线的猫扑社区,1990年代末,中国网络社交领域突然热闹起来。


社交网络成了陌生人交友最舒适的环境


在我们采访的70后、80后及90后中,每一代人都留存着属于自己的青春交友记忆,而这些记忆通常构筑在当年某款人气火爆的社交产品上。


“社交产品拯救了我这样的人——本身不善于线下社交,不愿意跟人打交道,但确实有情绪需要排遣。”这是秒拍高级副总裁刘新征1998年的网络社交记忆。这个记忆始于20岁时的大学校园。第一次在线下见面的网友是来自网易的同城交友网站,刘新征花了2元钱看到对方站内注册信息,可两个人见面聊了没半小时就走了,彼此都“感觉挺尴尬,网上聊聊倒还挺好的”。


孙琦2002年上大学时,QQ刚开始流行,那时的QQ号最多只有8位数字,盗号现象也非常猖獗。孙琦记得,当时同学里有QQ号的人还不多,而她更感兴趣的是在陌生人列表里搜索添加网友。


“平时线下都能聊的人,感觉没必要在网上聊。”当时,台湾网络作家痞子蔡的成名作《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内地流行起来,让孙琦第一次接触网络文学的同时,也对结识网友这件事充满好奇,“那时没有话题,只是靠QQ昵称、年龄和来自哪个城市等自我介绍去想象ta是什么样的人。”


在陌生人交友这一功能之外,社交网络的媒体属性也几乎同时显现。


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的照片首先曝光在论坛上,没有马赛克遮挡的血腥画面,冲击着刘新征整宿没睡好觉,那也是他第一次在传统媒体之外获得信息。

2001年,从事传统媒体工作的他,已成为一个网络重度使用者,下班后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躲在办公室,“把传真线插电脑上,上网刷天涯”。9月11日这天晚上,他突然看到有人在天涯发帖说纽约世贸大楼被炸。刘新征第一反应是登录新浪网,看到要闻区的确出现了一条相关快讯,他立马将这条新闻截图发布在天涯社区。


“我当时很兴奋想告诉别人(出了重大新闻),但当你发现无人分享,那感觉还挺糟糕的,所以我就不停在网上刷图片,消息越来越确认……那时新闻已经蔓延到所有论坛。”整个晚上,刘新征都守在电脑前不停刷新各个论坛,寻找各种9·11相关的最新消息。虽然隔了半个地球,但网络社交让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重大事件的亲历者。


刘新征的体验并不特殊,网络社交的媒体化在中国走得尤其之快。“早期西祠的用户比较宅,还在一宿一宿地在那聊天。2000年后风格开始转变,媒体属性开始显露,这段时间的西祠用户很张扬。”响马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随着网络社交的发展,红人在各个论坛里出现。孙琦大学毕业后进入猫扑论坛工作,在她看来,当时人们乐意在网络虚拟世界“扮演另外一个自己,或展示更真实的自己”。


在今天看来,当年的猫扑恰似一个网红孵化器,如今依然活跃的叫兽易小星、ayawawa、奶茶妹妹最早都从猫扑走红。用户崇拜网络红人,而红人又为用户提供更个性化的内容,良性循环之下,最早的网络原创内容制作者出现了。


响马记得,很多西祠胡同的重量级用户在2004年三四月间相继离开。他解释说,是技术原因造成了网站大量用户流失。很快,2005年,西祠胡同便进入第二轮繁荣期。


响马似乎并不愿意承认,2004年前后博客产品的兴起,是带走大批论坛精英用户的另一个重大原因。2003年6月,曾是万科周刊论坛活跃分子的木子美,在BlogCN发表性爱日记博客,博客产品开始进入更多用户视野。2004年11月,微软MSN推出Space博客服务,与MSN这一在当时受公司人喜欢的IM工具产品绑定,也圈走了不少精英用户。


2005年以后,新浪、搜狐等四大门户网站相继推出博客频道。当时新浪网总编辑陈彤的想法代表了当时很多人的想法:“博客不就是论坛吗?”


但博客延续的其实是网络红人文化的产品逻辑,相比论坛,博客文章按时间生成的列表页,更强调写手的个人独立品牌。博客改变了社交关系的组织形式。BBS和论坛鼎盛时代,人们以话题为中心平等交流各自的看法,博客则变成以人为中心。这有点类似在喧闹的广场聚会场景中,突然有人一边拿起话筒,一边站到了舞台中央。


在刘新征看来,论坛这一产品终极归宿是贴吧。百度贴吧正是中国最大的论坛。


“百度的确有几个天才型的产品,而贴吧是天才中的天才,它是极大丰富了中国互联网内容的产品,贴吧让网友生产内容,方便大家来搜,它直接取代了各种垂直论坛的讨论功能。”刘新征说。


2003年11月,百度推出贴吧服务。2006年以前,贴吧发展了120多万个主题社区,每天有超过350万用户访问、200多万条留言,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草根用户聚集的社交产品。


社交网络进化历程在持续加速。2006年前后,一类新的细分产品被重新以SNS(Social Network Sites)来定义。2005年12月,来自清华大学和天津大学的王兴、王慧文、赖斌强和唐阳等几位大学生共同创办了校内网。他们的模仿对象是2004年在美国创立的Facebook。SNS产品在国内的另一个代表是2008年3月上线运营的开心网。一款名为“全民偷菜”的网页游戏,让开心网只用了6个月就获得超过500万注册用户,页面浏览量超过1亿。2009年最辉煌时,开心网号称月活跃用户达到1000万,网页流量达10亿。


偷菜的游戏之所以迅速传播开来,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成为同学、同事和亲友之间一种新鲜有趣的沟通方式。


事实上,这些社交产品的核心特点正是“熟人实名社交”。在SNS出现之前,几乎没有人想过网络社交还可以做到实名制,除了最早期的惠多网络曾出现过实名社交,虚拟空间的匿名社交一直都是网络社交的主流。


校内网和开心网的火爆证明了这个一直被低估的社交需求——熟人社交。在学校和工作单位这两个熟人密集度最高的地方,SNS迅速成长起来。可以说在此之前的社交产品都在通过网络拓展个体的社交,但是SNS所做的最重要的创新,在于将线下社交转移到线上,网络即生活。


开心网的迅速成功,令互联网同行羡慕不已。发展SNS产品并加入网页游戏,一度成为当时很多网站运营者的新战略。但出乎意料到是,SNS增长得快,增长瓶颈却来得更快,仅仅一年后,SNS网站用户活跃度就开始下滑。其中人人网抓住机会,通过提前资本运作成功赴美上市,而没有合适盈利模式、业务也在下滑的开心网则彻底陷入泥潭中。2016年7月,开心网CEO陈炳皓辞职,在网络上发文复盘8年历程《如站在悬崖上》,引发网络热议。


2009年,社交产品进一步出现两个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这年7月,“贾君鹏”蹿红,网友在魔兽世界吧发贴《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6个小时获得39万的点击量,超过1.7万网友参与回贴。此事让外界第一次见识到贴吧的舆论传播威力。


另一个方向,是这年夏天,新浪推出对标Twitter的产品——新浪微博。新浪内部为这款产品实行全员上阵,用最原始的拉人方式,为微博集结了第一批由演艺明星、意见领袖和媒体人士所组成的种子用户。


“刚接触微博时,我非常惊讶——在这个地方能知道很多新鲜事,”孙琦对于那些实名大V发表的博客内容最感兴趣,“每天如饥似渴地看他们对创业、投资、产品的看法,恨他怎么还不更新啊。”如果能收到大V的私信回复,会让孙琦感觉很满足。


“在公共传播领域,中国找不到第二家和微博相提并论的平台;当你想认识陌生的、垂直领域的人,你也很难找到这样的平台了。”2009年,刘新征进入新浪成为微博运营团队的成员。


140字的轻度信息发布,加之“@”功能,大大降低内容生成与传播的成本,让微博获得“裂变式”信息传播的特点,而社交产品的媒体属性被空前放大了。“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微博平台,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瓦解因素。


孙琦强烈感觉到,“新的时代开始了”。她注意到,记者们开始把眼光移到微博上去,因为那里素材产出的机率更高。2011年的甬温线铁路追尾事故让孙琦真正意识到微博作为媒体的力量。通过这个平台,人们传播信息的成本下降到微不足道,每个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在事件发生现场成为焦点。既拥有传统博客创造内容的优势,又吸收了论坛的社交属性,微博掐住了传统论坛的咽喉。


一个新的关键词在微博盛行之后随即出现了:移动


产品功能逻辑以及发布流程都更为简单的微博产品,从PC向移动端的迁移过程相对顺利,移动端用户比例逐年提高,而SNS类的产品,即使是其鼻祖Facebook,因为产品结构更复杂,所以遇到了很大的用户习惯迁移瓶颈。国内的很多SNS产品甚至没能成功完成这次关乎产品命运的使用环境迁移,而永远停留在PC时代。


移动互联网环境似乎加速了公共社交空间用户层面“劣币驱逐良币”的特征。当很多精英中产感觉自已刷微博的频率越来越低,微博的用户数和活跃度却在低谷后重新走高。


随着精英和大V的退场,那些玩着QQ长大、也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人群,追逐着各种明星和网红,正成为微博的重度用户。


“什么是社交产品?”95后出生的观理亚月被问及喜欢玩哪种社交产品时,他如是作答。


这并非故意为之,对观理亚月来说,社交产品不该是个值得拿出来采访的问题。在这一代人眼中,“网络”二字早已祛魅,社交不再是一种值得特殊对待的需求。


观理亚月们,看视频时使用bilibili网站的弹幕社交,玩游戏时使用Steam客户端社交。“我觉得它们(社交产品)首先是工具,更便利的通讯方式,然后才是交友。”观理亚月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有趣的是,观理亚月们不喜欢在手机里安装功能重复的社交产品,一旦他们手机里安装了QQ,意味着微信就成了一种不需要存在的“冗余”,他们信仰“less is more”。


诞生于2011年的微信目前是中国用户规模最大的社交工具。2016年第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遍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个平台上还聚集着超过800万个微信公众号。微信的迅速蹿红曾一度扼制住微博的社交功能。但和其他社交工具不同,人们在微信上难以结识完全陌生的人。天祺网络


在一个又一个社交工具中频繁切换,反映了如今的用户并不期待在虚拟空间收获新的稳定社交关系。这和二十年前中国网络社交起步时,陌生人之间交流的热情已大为不同。


“发朋友圈不是很多,因为好友里有各种政府官员、投资人、友商友军,我又不愿意把它变成发公司软文的东西。”刘新征说。微信上的群组功能,使人们部分恢复论坛时代的聊天需求,但仅限于相熟的人。


刘新征说,眼下占用自己时间最多的社交产品是知乎。“来自人的知识是没有办法从其他地方获得的。”他觉得这款问答社区“取代了咨询业”。社交工具变得形形色色,人们也根据不同的需求持续对产品细分。


微博团队曾在美国做过一次产品访谈,他们意外发现,90%的用户都在使用Instagram,理由是Twitter拥有的社交分享功能,Instagram不仅都已具备,且比Twitter更丰富更好玩。曾风靡一时的Twitter如今负面消息不断:裁员、高管离职、月活用户量被Snapchat超越,甚至考虑卖身。Twitter目前的月活跃用户约为3.13亿,几乎已经不再增长。


社交网络的形态正在以一种不可控的加速度更迭,用户的分享需求已经被不断替换的社交工具空前挖掘,每个人的记忆被封存在不同时期的社交网络中。但好在,人们的社交需求也因此逐渐真实起来。


“大家找到同类项,北京是伟大的城市,再小的亚文化都能找到一群人,互联网给你提供了机会认识垂直领域、志同道合的人。”出生于北方一个县城的刘新征说。


“沟通媒介在改变——书信、电台、打电话、网络论坛、SNS……人都希望跟自己的同类沟通,这是任何社交产品核心的逻辑,快速地和同类对上号,进而成为朋友。”孙琦说。或许,这个时代,熟人与陌生人社交的界限已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这个世界上似乎已经没有绝对的陌生人——因为兴趣相投而走到一起的人,就是熟人。


响马说,他现在主要用的社交产品也是微博和微信。十年前在西祠,他基本上是一个潜水分子,一说话就挨批,但在微博和微信上就不同了,想说什么说什么,“可以说这是成长,也可以说是角色转变了。”


“创办西祠对你自己又意味着什么?”


“记忆。”


“最难忘的事情又是什么?”


“没什么最难忘的事情,该记得的都记得。”

关闭

其他产品服务中心

  • 天祺科技高端网站定制开发品牌 手机APP开发 平台商城建设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公司动态 应用服务 建议反馈 网站地图

电话
7x24小时咨询热线
0771-6796911
南宁网站建设

官方公众号
扫一扫轻松体验

  • 0771-679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