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
当前位置 > 新闻咨询行业观点
为什么日本德国没有一流互联网企业?


3

放开那头耕地的牛


 

在互联网产业方面,世界工业强国德国似乎没有什么建树。但随着物联网的兴起以及中德关系的融洽,源于德国的工业4.0概念在中国也风光起来,沪深股市上甚至有了工业4.0概念股和工业4.0板块,各类智能硬件的开发以及令人应接不暇的创客,已经站到了风口,等待下一次风起。


据说以前海淀图书城已变身成中关村创业大街,每张咖啡桌以及肉夹馍摊位前,都围满了与之相关的创业者,梦想着自己成为下一个成功者。


我认为,互联网产业多与资讯相关,固然重要,即便没有,大家的生活也依旧过得好好的。所以,即便漫天飞猪,也不会对大多数人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而制造业则不是,尤其是工业,更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耕耘的。如果下一次大风被吹上天的都是这些牛,那问题就来了。首先是地由谁来耕,让猪耕吗?其次,大家都知道牛儿满天飞是什么景象。


对于互联网产业,即便再肥的猪也能飞上天,但对于人们生产、生活之基础的工业,即使是工业4.0概念,还是放开那头耕地的牛吧。这活儿还得踏踏实实地干。


有人说德国老百姓上网很困难,这也可以管中窥豹地了解德国互联网产业不发达的原因了。当然,但这并不能阻碍德国的经济发展,让其稳立欧洲龙头。南宁网站开发


我没实地访问过德国,对其互联网应用现状没有发言权,但从网上的资讯可以粗浅地了解到,德国的确没有强大的互联网企业。即使德国拥有欧洲最大的零售商,但电商却不发达,以至于马云去德国访问,都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家来对谈。


检索得知,“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我完全赞同这个概念及其描述的前景,但难以苟同的是中国各地一股脑地搞的各种工业4.0研讨会,各个企业似乎也在借着“互联网+”做战略转型,似乎有了互联网思维,原本不振的实体经济一夜间就能满血再起,一飞冲天。


我恰恰认为工业4.0是一个慢功夫,更不适合来一股大风把原本慢慢耕地的牛也吹上天空。稀薄的空气承载不住那么多的猪和牛,结局必然是从云端掉落。


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市、互联网等虚拟经济中飞起了太多的肥猪,以及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的高位。另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企业自身管理水准的问题,还不能在现状中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来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同样给日本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汽车产业。那个时代没有其他出路,只有在节能技术上狠下苦功,开发出更省油的汽车。最终,这次巨大的危机却变成了日本登顶汽车工业高峰的机会,并将这一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


对急于通过工业4.0觅得突破之路的中国工业及实体经济,工业4.0不是灵丹妙药,更不是保健食品,你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锦上添花。在大环境难以改善的情况下,先从自身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上下功夫,必然会有收获。对耕牛而言,在地上稳稳当当地走着挺惬意的,干吗非得要飞上天呢?


4

靠什么吹起的中国互联网飓风


 

来往中日之间,两边都有朋友做互联网企业,难免把中日互联网产业的现状比较一下。整体而言,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产业更有规模,也更财大气粗,而且世界知名企业也比日本多。


很多人觉得日本的互联网不发达。打开电脑,发现日本企业的Web网页风格古板,缺乏吸引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至于社交网络,更没有中国的微博、微信有意思,更不用说层出不穷的App了。


其实不然,日本企业的互联网应用水准很高,绝对不在中国之下。App也做得十分的精妙,例如地铁导航、车站案内等,我还没看到中国有这么细致人性化的应用。


例如,地图应用方面,即使中国做得最好的App,和日本的相比,也还是差了一个档次。当然,这阻碍不了中国地图企业招引大笔的风投,拥有令人咋舌的市值或估值,成为行业巨擘,并迅速横向扩张。


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我想,除了中国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之外,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两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中国互联网产业,一半是建立在实体服务业不发达的基础之上。这个不用多解释,从日本地铁站附近密布的商店和三五十米便有一处的便利店便可判断,中日两国在生活便利性上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辽阔的国土面积,高昂的物流成本及各类税费、房租成本等,也让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渠道有着悬殊的价差。


另一点是建立在虚拟生活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建立在大家有充足无聊时间或娱乐至死精神之上的。


在中国互联网上,大家似乎都时时刻刻地在线聊天,或者秒杀抢购,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评头论足,或在朋友圈里插科打诨,在微博上发泄不满。

blob.png

当然,还有传说中的大V、公知、五毛总能无时不刻地抛出足够吸引目光的话题。甚至企业高管们更把社交媒体当成营销的战场,在微博上发布新品,或和友商相互攻伐。在日本,很少有上述的场景。


在日本,员工的忙碌和敬业是众所周知的。在上班时间甚至不允许打私人电话,在社交网络上聊天、上购物网站扫货,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导入率极高的MDM(移动设备管理)软件,更将私人应用屏蔽在职场之外。


上个月带一个日本公司老板去一家中国一流互联网企业拜访,看到公司前台处堆积如山的快递盒子和频繁的签收,极为震惊。在日本是不可能的,前台甚至只有一台电话,绝少有私人物品快递到公司。


然而,正是以上的一切,支撑着中国互联网产业这艘巨船。


传播也是生产力。好吧,我不想否认这种产业支撑的积极意义,但在很多场景下,互联网改变的只是传播方式,并未对实体经营或制造加工有实质性的帮助。买椟还珠的故事小学时就应读过。何为珠,何为椟,自信满满寻找风口的创业者们,对这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第1页] [第2页
关闭

其他产品服务中心

  • 天祺科技高端网站定制开发品牌 手机APP开发 平台商城建设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公司动态 应用服务 建议反馈 网站地图

电话
7x24小时咨询热线
0771-6796911
南宁网站建设

官方公众号
扫一扫轻松体验

  • 0771-6796911